…有這麼種說法,人多開小會,人少開大會,也就是人多的會議通常只是宣布事情,完成法定程序,取得授權,很少在這麼多人參加的會議中討論真正的決策,反而是少少幾個關鍵性的人關起門來討論真正重要的事情,所以人少開大會…
…. 辦完活動會開檢討會還是慶功宴?... 我覺得偶發事件的檢討對下次活動的改進並無幫助,在活動執行過程中,當然會有很多狀況是個人因素導致的,比如遲到啦,或一時疏忽,或一時反應失當,或說錯話……這些失誤,有時候的確會造成活動中相當大的困擾,但是我相信犯錯者本人一定已相當懊惱或後悔,若是活動一結束立刻當場檢討,假設在檢討過程若表達語氣不太好,是不是反而會讓犯錯的人覺得很丟臉,而且既是偶發,下次辦類似活動就不見得會再犯,就算會犯,也是不同的人犯不同的失誤。檢討偶發因素,對改善是沒效益的。
有效的檢討,一定必須是建設性的,我們絕對不必要以「找出誰犯錯」為目的檢討,而是找出下一次辦類似的活動,該做那些結構性的調整或流程的變動。每個活動當下的情境,所有人事物等等的時空條件不一樣,若是針對「個案」或「特殊狀況」或「個人疏失」來檢討,對下一次活動的改進是沒有什麼幫助的,反而使得犯錯的當事者在眾目睽睽的指責下無地自容或反目成仇──我所說不必要開的檢討會是屬於這一類的。我通常習慣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:「你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情?你做這個動作希望能達到什麼效果?」也就是常常回溯事物的初心,常常探尋最終的目的,那麼就比較容易超越事物處理過程心然遭遇到的旁枝蔓節,紛紛擾擾。」
「因此,有效的檢討是由幾位活動主要的負責幹部跟更高階層的主管,就整個活動的行政流程或更高的策略方向來討論,在這次活動結束後,收集更多資料或擬出具體改進方案後才進行。」
單一活動結束後的檢討,必須非常謹慎,要邀請對的人,在對的時間,做有效的檢討。而且必須記得,每個活動執行的伙伴彼此就是一個團隊。在團隊中,沒有個人的成功或失敗,只有團隊整體的表現。因此,在活動執行過程中,大家要體貼地隨時補位,互相支援,只問「我可以幫什麼!」不說「你為什麼沒做?」,那麼這個團隊才能凝聚更強的默契與能量…. 全文請見連結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071a4c1fd89780001289110